隨著經濟發展成為社會主流,這一代部分人的情感道德環境開始發生質的變化。曾經分別于上世紀70年代末、90年代末兩次參加《婚姻法》修改的著名學者巫昌禎告訴記者,80年代初,中國取消了“通奸罪”。90年代初期,一些地區包二奶、重婚、妻妾同堂等現象開始日益嚴重,在“法律管不著,道德也管不了”的情況下,婚外情一度愈演愈烈,從隱蔽走向了公開。
這一代人的婚姻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誘惑和挑戰——有人不聲不響做了精英,有人坐著火箭上了黑紅榜單。錯過末班車的則在社會轉型期中轉了又轉,令人天旋地轉的生活打擊一個接著一個。當終于跨入了中產甚至資產,愛情卻在原始積累中身心俱疲,陷入了婚外戀的沼澤。
幸運的出軌都是相似的,能夠在各種不適當關系中小心輕放;不幸的出軌則各有各的不幸。一位吃醋的丈夫對名校MBA出身的妻子使用家庭暴力,甚至將妻子的裸照貼在了其公司服務器上。這幾乎是最后的精神肉搏,曾經好好愛過的“這一代”,卻無法在新生活里笑到最后。
電視劇、報攤的家庭婚姻雜志全都是講婚外戀的故事,現在傳媒和電視電影中,好像沒有這樣的情節就沒人看似的,這實際上是夸大了這件事的嚴重性。
我們是搞隨機抽樣的調查,能夠反映的是整個市民階層的情況,包括農村的,老人的家庭。實際上對自己家庭滿意或比較滿意的占百分之七八十以上。
我們在一般家庭中的調查,婚外戀的比例很低,也就是百分之幾。李銀河也做過這個調查,她得到的結果大概在4%左右。即使在調查中有調查對象隱瞞了婚外戀,也說明他認為婚外戀是不好的,是丟人或不道德的事情。
婚外戀在離婚的家庭中比例多一點。我調查過50年代、60年代、70年代、80年代生人的離婚狀況,在50年代人的離婚家庭中,差不多也有百分之二三十是因為婚外戀。實際上在各個年代人的離婚家庭中這個比例都差不多。
各個地區的比例有不同,這和地方的文化價值觀和經濟發達程度有關。像廣東、上海占到30%左右,東北的比例就低一點,他們解釋說這是老工業基地,經濟狀況也不太好,搞婚外戀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。
不過不能以經濟基礎為惟一的指標,它還受文化價值觀、甚至一些宗教的影響。
對于婚外戀,也不能完全以道德敗壞評價,它可能有很多社會的、心理的因素,有些情況很復雜。包括國外,一般情況都是,年輕人容易離婚,離婚家庭中有1/3是沒有孩子的,孩子越多離婚的風險就越低,畢竟付出的成本高。
有一個現象是,現在大家對婚外戀或者婚前性、離婚等的態度,寬容度比以前要高了。但是我們抽樣的結果看,大家對基本的道德規范、家庭的責任、婚姻價值等還是比較看重。網上調查的也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狀況,有一定的偏差。